Tuesday, August 22, 2000

T-海水基準面

阿姆斯特丹市政廳入口不遠處,有個奇怪的「雕塑品」,三個直徑50公分的透明圓柱,高低各不相同。柱中有水,邊上有尺標,最高的一個柱上所記的數字是4.5公尺,次高為4.2 公尺,最矮的為3.7 公尺。這是西米碗糕?!我趕緊找了說明書來看。

原來4.8公尺是1953年鹿特丹水災時漫漫大水超出海平面的高度。但是海平面如何決定?同一地點每天漲潮、退潮時,每季的風向、風力的影響不同,每月月圓月虧,海平面都不同;不同地方又有它自己每天、每月、每季,甚至每年的變化。「海平面」怎麼算?

早年,大海還在阿姆斯特丹的門口的時候,每天漲潮退潮的差異度從碼頭的牆上就可以直接觀察記載。以阿姆斯特丹水管理處的數據的累積平均為零(Amsterdam Ordinance Datum),是荷蘭境內大家共同認定的「海平面」,符號表示為「~」,英文簡稱為「AOD」,荷文為「NAD」,這是荷蘭全境乃至於鄰近國家各項水利、土木工程設施施工、管理的共同標準。

說明書上說:「如果你沿著扶梯向下走,你可以用手觸摸AOD的基準點。」我照建議的做了。到此一遊,我摸了荷蘭標準海平面。

T-荷蘭的邊防

記得小學國語課本裡,有一課講到一個勇敢的荷蘭少年,發現村裡的海堤上有一個小洞,他用手堵住這個洞,不讓海水進來,到被村人發現時,他已精疲力竭,卻因此救了村民免於災難。這個英勇的少年名叫漢斯.布林克(Hans Brinker),被荷蘭人譽為「在美國最有名的荷蘭人」-- 原來這個故事是美國人編造出來的神話!故事真假估且不說,荷蘭人的生存與堤防密切相關,卻從那時就深烙腦海。這次能在荷蘭停留比較久的時間,荷蘭人向海討地的事蹟總得深入了瞭一些。

荷蘭地區原來是萊茵河、馬斯河等出海口的沼澤地。最早的居民尋找比較高突的地區,若地勢不夠高,他們就在地面上加高。11世紀、12世紀開始築堤排水。原來淺湖地區排水過後就成為人民居住、耕種的土地。幾個世紀以來,如此討得不少土地。但是土地討來了卻仍不得安逸,因為確保國土安全使不受海潮侵害是一項沒有止境的工作。

源源不絕河水要能讓它順利地出海;洶湧的海水要能抵擋住不讓它進來。數百年來,排水管理的工作是由地方性的海埔新生地管理委員會 (Polder Boards) 負責,數個委員會組成地區性的水管理委員會 (Water Control Boards),其中規模最大的要屬「萊茵地高層水管理委員會 (Rijnland Higher Water Control Board) 。至於經常性的堤防建築與維修的工作歸屬「運輸及公共工程部」(Ministry of Transport and Public Works)。

二十世紀以來荷蘭主要的海事工程,一是北邊桑德海(Zuiderzee) 變成艾瑟湖的工程,完成於1932年,另一是西南邊「三角洲工程」,完成於1997年。由於這兩件大型工程的完成,使荷蘭的海岸線縮短1000公里,國土面積增加數十萬公頃,海岸防衛科技化。他們很得意地說:「大海終於被我們關到外面去了!」